新聞中心
NEWS CENTER
新聞中心
NEWS CENTER
預防職業中毒要選好防護用品
2014-10-09
名詞解釋:職業中毒,指勞動者在生產勞動過程中,由于接觸生產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。
如今,職業中毒已經成為威脅職工的主要健康隱患之一,是我國目前最嚴重的職業病之一。職業健康是全社會都在關注的問題,政府為此落實生產監管,企業則應做好生產工作,而職工自己,更是應當對有關職業和行業的健康知識多加了解和學習,并在平時嚴格做好勞動防護措施。關乎身體健康一事,來不得半點的“想當然”。今天,本版便和相關勞動者們一起,學習一些個體防護職業中毒的相關知識,以助眾人在平時勞動過程中多加注意,防患于未然。
選用恰當防護用品
個體防護用品主要包括各類呼吸器、防護眼鏡、護目鏡、防護面屏、防護服、防護帽、防護手套和涂抹類皮膚防護用品等。選用時,要根據毒物存在的形式和侵入人體的主要途徑,有針對性地進行防護,應注意以下五點:
1.用人單位應對作業場所可能存在的職業危害進行辨識,并對作業人員可能暴露的風險進行綜合評估,按照國家法規、標準要求,配備、有效的個體防護裝備。
2.作業人員使用的個體防護用品應符合國家標準,對于屬于特種勞動防護用品的,要取得特種勞動防護用品標志認證,產品包裝上要有綠色LA認證標志。
3.選用的個體防護用品必須適合使用者特點和作業環境要求,提供必要的舒適性和作業便利性。
4.各類個體防護用品共同使用時,彼此之間不能相互干擾。
5.在未使用有效、適合的個體防護裝備情況下,嚴禁作業人員進入高危害作業場所作業或救援。
此外,在有毒物質作業場所,還應設置必要的衛生設施,如盥洗設備、淋浴室、更衣室等,對能經皮膚吸收或局部作用危害大的毒物,還應配備皮膚和眼沖洗設施。
個體防護措施
根據有毒物質進入人體的途徑,勞動者們需采取各種有效措施。
1.呼吸防護:正確使用呼吸防護器,是防止有毒物質從呼吸道進入人體而引起職業中毒的重要措施之一。需要注意的是,這種防護只是一種輔助性的保護措施,根本的解決辦法還在于改善勞動條件,降低作業場所有毒物質的濃度。用于防毒的呼吸器材,大致可分為過濾式防毒呼吸器和隔離式防毒呼吸器兩類。
2.皮膚防護:主要依靠個人防護用品,如工作服、工作帽、工作鞋、手套、口罩、眼鏡等,這些防護用品可以避免有毒物質與人體皮膚進行接觸。對于外露的皮膚,則需涂上皮膚防護劑。應注意的是,由于工種不同,個人防護用品的配備也應根據工種的不同而有所區別,操作者應按工種要求穿用工作服等防護用品。對于裸露的皮膚,也應視其所接觸的不同物質,采用相應的皮膚防護劑。當皮膚被有毒物質污染后,應立即清洗。許多污染物是不易被普通肥皂洗掉的,而應按不同的污染物分別采用不同的清洗劑,但最好不用汽油、煤油。
3.消化道防護:為防止有毒物質從消化道進入人體,一是要嚴格遵守有關規定,在有毒工作場所作業時,應按照規定不飲水、不吃食物,防止有毒有害物質進入體內;二是要防范意識,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,做到飯前洗手,注意搞好個人衛生。
急性職業中毒,是指在生產勞動過程中,毒物一次或短時間至數小時內,大量進入人體后所引起的中毒。
易發生急性職業中毒的崗位
急性職業中毒事故以化學、制造、水處理、開采、建筑等行業多見,清洗、檢修、生產、采礦、挖掘等崗位的危險性較高。
導致急性職業中毒的物質
直接導致急性職業中毒的化學物質較多,主要以硫化氫、一氧化碳、氯氣、氨氣、氮氧化物、二氧化硫、二氧化碳、苯及其同系物、金屬和類金屬等為主,不同行業引起急性職業中毒的化學物有所不同。
發生急性職業中毒常見原因
1.作業人員缺乏職業健康教育,防護意識差。
2.作業人員沒有使用個體防護設備或使用的防護用品不當。
3.作業場所沒有密閉通風設施或效果不好。
4.作業崗位沒有操作規程或作業人員違反操作規程。
5.設備跑、冒、滴、漏,或設備故障、設備沒有維修、檢修。
6.施救人員沒有防護時的盲目救援、不當救援等。